矿产资源供需分析及开发利用现状
通过近年来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以及在河南省的主要成矿区带内发现,重要支柱性矿产资源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才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矿山企业数量很多,但大部分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益。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矿产 171 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 153 种,在世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 产量居第一位) ; 硫铁矿和磷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根据煤炭资源状况和目前生产实践情况分析,2010年的产能和产量能够保证需求,只是需要加强煤炭基地规划和全国产能总量控制。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要加快开发利用国外煤炭资源的步伐。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总量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类齐全、煤质优良。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构成中占了74%的比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 同时又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从煤中可以提取200多种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开发利用现状 丽水市矿产开采历史悠久,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多年来,不仅矿业自身得到很大发展,为本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显示了一定的地位与作用。
矿山三合一方案指什么
1、法律分析:矿产资源三合一方案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涉矿类《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三个方案合并编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2、矿产资源三合一方案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涉矿类《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三个方案合并编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3、法律分析: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在开采主要矿产的同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应当统一规划,综合开采,综合利用,防止浪费暂时不能综合开采或者必须同时采出而暂时还不能综合利用的矿产以及含有有用组分的尾矿,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损失破坏。
4、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是将原来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融合为一个方案。
5、矿产资源“三合一方案”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涉矿类《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三个方案合并编制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
6、“三合一”方案是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制的集资源开发、环境修复和土壤复垦的综合性方案。评审专家在听取了中国恩菲汇报后,分别对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咨询。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费用依据
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费用依据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法律分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为市场行为,没有统一收费标准。
“三合一方案”编制内容总体上参照原三个方案编制方式,除包含前言、经费概算、进度安排、效益分析、结论与建议等一般性内容外,“三合一方案”具体实施部分单独设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三个章节,重点对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这些初期费用相差很大,对于一个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项目来说,每口井在这方面的花费在10万~30万元之间。 (2)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费主要是征地使用费。 (3)钻井、完井和增产措施费。煤层气井要比常规气井浅,因此其钻井和完井成本通常较低。通常采用泥浆基钻井液旋转钻开煤层气井,并且全井下套管。
尾矿综合利用案例分析
1、尾矿,亦可用作井下充填料或填坑铺路,亦可对尾矿库复垦造田,绿化造林,利用矿肥改造土壤等,或建生态公园、体育娱乐场地等。 例如,凡口铅锌矿,50%的尾矿用作井下充填;大冶铁矿在洪山等老尾矿库上种植梨树等果木、火枸等药材;山东招远地区的一些金矿山在老尾矿库复土造梯田,种植红薯、花生等。
2、尾矿中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可综合利用,有的元素价值甚至超过了主要元素,如四川省丹巴县杨柳坪镍矿,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铂和钯可综合利用,其价值远超过镍金属,现在杨柳坪镍矿已改名为铂镍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伴生的钪,其价值亦超过其他有价元素的总和。
3、项目主要产品(高纯超细氢氧化镁、超细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低烟无毒、与环境友好,具有良好的填充性能,在阻燃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现正在甘肃阿克塞县建设年处理2万t石棉尾矿的高效综合利用生产线(国家发改委2007年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第一批国债备选项目)。